商品别名 |
大明宣德炉私下交易 |
面向地区 |
产地 |
北京 |
|
适用送礼场所 |
展销会 |
制作方法 |
纯手工 |
139万成交,铜象耳宣德炉
款识:“宣德五年吴邦佐造”楷书款
此件香炉样式来源于明宣德炉,以金铜制成,炉身形制规整。直口,两侧置双象耳,象首粗眉杏目,长鼻直竖,表情自然细腻,循“太平有象”之吉意装饰,包浆沉稳,色泽典雅,敦厚之中不失灵巧,是为书房陈设雅器。焚香其内,历史的厚重之感随香外溢,仿若置身其中,随香而止,怅然若失。底书“宣德五年吴邦佐造”楷书款。带底座。
2018年大明宣德炉拍卖记录
大明宣德年制铜香炉,简称“宣炉”。作为当今存世量的藏品种类之一,大明宣德年制铜香炉一直备受天下藏家的追捧,但是随着赝品频出及真品的大隐隐于市,近年来已经鲜有真品大明宣德年制铜香炉进入市场流通交易,大多数的宣德炉都在民间收藏中流通。
区区一个大明宣德炉而已,为什么能有几百万的价值?
宣德炉,不仅是指宣德三年铸造的炉,而是所有带宣德款铜炉的统称。而且它也可泛指和宣款炉形制相近的不带款或带有其它款的铜炉,真正宣德三年的炉已成了一个谜。一般说,风格设计有明中叶特征而包浆和铜质特佳者就能作为是宣德的候选人。但宣德炉绝大部分都不是宣德的,这些炉带宣款,与其说其目的是伪仿,还不如说是对历史黄金时代的尊敬和缅怀。宣德炉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特别是金属工艺方面,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在明代与景泰蓝和明式家具是的三种工艺品,其中以宣德炉显得尤为珍贵,价值连城。但是有些仿的工艺也非常好,虽然赶不上真正的宣德炉工艺那么好,但是工艺也不错,所以也有一定的价值,有的价格还是很昂贵的。
宣德炉近年来成交记录:
清海棠形宣德炉---------------成交价:RMB1,690,000---成交日期:2014-07-06
清海棠形宣德炉---------------成交价:RMB2,690,000---成交日期:2014-07-06
明铜象耳宣德炉---------------成交价:RMB1,391,500---成交日期:2016-06-17
铜掇指耳三足宣德炉连座----成交价:RMB1,123,200---成交日期:2016-12-05
清乾隆铜象耳大宣德炉-----成交价:RMB2,677,000---成交日期:2015-09-10
双象耳宣德炉---------成交价:RMB2,190,400---成交日期:2012-06-30
清·狮耳宣德炉---------------成交价:RMB1,112,000---成交日期:2013-12-20
清乾隆铜象耳大宣德炉-----成交价:RMB1,177,000---成交日期:2011-06-12
清·狮耳宣德炉---------------成交价:RMB2,112,000---成交日期:2013-12-20
宣德炉的拍卖价格近些年来一直在往上走。2003年嘉德专场拍卖收藏家王世襄所藏2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约56万元。其中的20座在2010年匡时秋拍“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全部成交,总成交额9844.8万元,平均每件492万元。其中一座“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冲天耳金片三足炉”, 在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时以166.1万元成交,到2010年则以1512万元成交,7年增值9倍。 明朝宣德皇帝在位时,
宣德炉的成交价格如下:
大明宣德炉成交价格:1296万
大明宣德炉成交价格(清早期仿):876万
大明宣德炉成交价格(清晚期仿):528万
大明宣德炉成交价格:296万
大明宣德炉成交价格(清晚期仿):787万
大明宣德炉成交价格:920万
大明宣德炉鉴定及历史真相
宣德炉和陶瓷,珐琅,青铜等古玩相比,宣德炉以铜质为佳,又以明代宣德炉为珍品,神品之中当数宣德炉。宣德炉从开炉炼制到停炉封铸前后约面世3000只。大明宣德炉?少有珍品。如果真品价值在数千万以上也难求。
狮首炉
6步作伪宣德炉:
从收藏角度说,只要是民国以前的仿制品都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只是价格上和真品相差甚远。但新近几年或者几十年内生产的宣德炉只能算是工艺品而不是收藏品,工艺品再加工就以收藏品的面目出现模仿一只宣德炉,一般需要找图'制模'炼铜'浇筑'打磨'作旧六个工序,前后一个月时间.
"仿制品一般都是"依葫芦画瓢"先找一个样本."省考古研究所的一位说,制假者往往会选择几份出现几率相对较低的宣德炉资料,这些资料包括炉身数据'颜色'质地和款识."模具多为瓷质,成本低且修改方便,高温炼铜倒入模具.该说,后打磨'做旧的环节决定一件仿品仿真高低的关键.'打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剔除毛刺.隐藏瓷质模具的痕迹,更重要的是为后一道工序制造包浆打下基础."至于作旧的手法是用某种酸性溶液浸泡.但微弱酸性溶液还是很难控制浓度,腐蚀效果往往较规则.今年还出现了一种采用杨梅热开水泡的旧手法.
从找图到制模到作旧,如果过程顺利,大概只要1个月.制假费用亦十分低廉,以50公斤铜可产80只香炉计,其成本包括制模;人工等都不会超过100元/只.而藏友一旦对这样的香炉"打眼",往往需要数万元才能买回一次教训.
鉴别"德"字"心"上无一横
宣德炉主要有鼎彝炉,乳炉,鬲炉,敦炉,床炉,钵炉,洗炉,筒炉等.依照古代图纸和工艺程序进行仿照的一小部分精纺品香炉可与真品媲美,也很难辨别.认为,除了包浆,行制,花纹外,藏友应当更重视对款识和质地的鉴别,这是分辨真假宣德炉的关键.
省收藏协会有关人士说,真品宣德炉底足款识的书写是经过严格审核的,具有当时官窑风格,款识有一.二.四.六字款四种格式.如"宣"、"宣德"、"宣德年制"或"大明宣德年制"字体规整;而假宣德炉一般只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六字款.真宣德炉的款中,但凡德字,心上均无一横.而制字皆为"制手"字."宣"和"宣德的字样均为隶体字,而"宣德年制"和"大明宣德年制"字样均正楷方体字.两者中间,前者为刻款,而后者为铸款.在质地上,真品宣德炉除使用风磨铜原料之外,还掺合金,银,锡等数十种贵金属矿料铸造,一般铜器经过六到十二次提,质地优良,制作精细.
一些不同时期模仿宣德炉的特征:当朝仿.由于风磨铜已经用完,原料不足铸工以黄杂铜代炼之,故铜质较差;明末和清初仿造.沿用明代的失蜡铸造法,在造型上惟显灵巧,款式上除了仿大明宣德之外,还有署"袖云居","水云居","风月侣"等的篆书方款;清晚期制民国时清仿.其铜质粗,砂眼多,炉壁薄,分量轻,有的以翻砂法浇铸,工艺更加粗糙.现代仿.多采用失腊法浇铸技术,现代仿品用的是电解铜.色紫红,手抚之生涩浅薄,而无细糯之感.
汉代以前就出现了以陶/瓷/铁/铜/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未明初随着铜器铸造的迅速发展,原先其他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质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铜香炉的制作达到了阶段。宣德皇帝在位时,嗜好玩赏香炉,特令从暹罗国(泰国)进口一批铜材,责成宫廷御匠了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宫内府收藏的宋代柴/汝/官/哥/均/定等名窑瓷器的器形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共117种.为香炉的质量,工艺师挑选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风磨铜一起经过十余次的精心铸炼,把提纯的铜选取出来制成香炉,颜色多呈粟壳色,佛经纸色或茄皮色.手摸感觉似婴儿肌肤,晶莹而滑润,惹人抚弄,鎏金或嵌金,洒金的宣德炉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富贵端庄的感觉.
宣德炉铸造的成功,了后世铸炉的先河.传说当时共铸各式香炉3000座,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德炉因其,所以从明代到民国时期,仿制'伪制宣德炉活动从未间断.
2003年嘉德专场拍卖收藏家王世襄所藏3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38万元,其中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图1)”、清顺治“冲天耳三足炉(图2)”分别拍出166.1万元,而这批炉到了2010年匡时秋拍,其中的三个宣德炉各拍到1500多万。
一、宣德炉文献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曾接触过很多文革抄家的各式宣德炉,逐对此有所爱,立即搜寻相关资料,但当时能见到的只有赵汝珍《古玩指南》。由于对此有所嗜好,故时常留意相关史料。1985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故宫文物月刊》第三十二期,发表了铜器张光远先生“大明宣德炉”一文,受此文启发又到处阅读相关文献,近十余年来将所有涉猎文献基本汇集。介绍宣德炉主要的三本《宣德鼎彝谱》、《宣德彝器图谱》、《宣德彝器谱》成书于明代宣德年间,目前所见均为传抄本,疑原为一书后经流传互相传抄,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即分出了不同的版本。另又有后人藏炉心得,如《沈氏宣炉小志》、《宣炉汇释》、《古玩指南》等,今人关于宣炉研究或文章等均出自这几本书的内容。台湾巨光出版社出版、陈庆鸿主编、杨徵祥、黄圣文助编《大明宣德炉总论》将大多数与宣德炉相关的文献全面收录其中并配图说明,是一部研究宣德鼎难得的工具书。如有志研究宣德炉者可参考以下书目:
《宣德鼎彝谱》是明代吕震撰,当时是为呈圣上的,并不曾颁行于世,所以直到嘉靖年间,这一本书才得以在世面传,由版本效多均为传抄本,主要有八卷本、二十卷本、三卷本。《四库全书总目》《宣德鼎彝谱》(八卷)明吕震撰。该书是明代宣德年间礼部尚书吕震等人奉旨编辑的一本书,据说在宣德年间,有一位掌管铸造冶炼的太监,名叫吴诚,他曾与吕震等人一同嵬集编排此书,上贡给朝廷,此书并未流传,后来于谦在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当礼部祠曹(主祭官)时,才从吴诚那里得到副本,而文彭又向于谦的后人借来抄了一份。直到嘉靖年间,这一书才得以在世面传。《宣德鼎彝谱》卷、第二卷为帝王的诏令告示、礼部所呈进的图谱以及工部议呈所需材料时的奏折;第三卷则记载了工部在申请供给物料时所上呈的一些折疏,以及这两部在商订各级地方,甚至武学、武成两殿祭祀时所使用鼎彝的种类名称;第四卷是记载太庙以及宫庭内苑间所使用的种类;第五卷则记载帝王下旨赏赐给南北二京衙门,或是天下名山胜景以至古迹的一些鼎彝名类,另载有工部铸造完成,及补铸完成时所呈奏折,以及皇帝所颁的一道褒扬令,亦并陈于卷帙间。第六、七、卷罗列了各种鼎彝名类,并加以详细订释,举凡某处的某项祭器是仿自那一个朝代的何种款式,其实际尺寸规格,卷中都一一加以具体说明。《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明吕震撰,与《宣德鼎彝谱》内容其本相同为另一抄本,末收录《四库》中,内有八十三帧图,图后则有各种鼎彝说明。、二卷分别记载所奉的圣旨和命令,以及工部议呈所需物料的各道奏折;第三卷记载工部请求供给物料以及奏进图谱清册的各种折疏,与乾清宫所需的鼎彝名目;第四、五、六、七、八等五卷,则记载乾清宫及分赐给各王府的鼎彝名称;第九卷记载陈放在乾清宫及分给各郊坛祠庙的鼎彝名称种类;第十、十一两卷中,记载著陈放于坤宁宫及分赐各妃嫔的鼎彝名目;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五卷,则分别记载著圣旨赐给文武官员的鼎彝名目;第十七卷载有补铸给佛、道二教的鼎彝名目;第十八、十九两卷,记载著司礼监奉旨补铸鼎彝的折疏,及所补铸的鼎彝名目;第二十卷则记载著工部铸冶告成,与补铸等二道折疏,以及圣上所颁赐的褒奖令一道,和补铸各器具的名目,不另附加图式。书前序为杨荣撰、书后有于谦撰后序。《宣德彝器谱》(三卷)明吕棠撰。该书是明代工部尚书大臣吕棠,接奉圣旨所编排纂集的。上卷所记载的是所奉圣旨的内容及工部商议后奏请物料的各种奏疏,所需铸造炉鼎的黄色清册,进呈彝器表中乾清宫御用以及分赐给各王府的鼎彝名目;中卷记载乾清宫、坤宁宫的御用鼎彝,以及分赐给各王府、各嫔妃、和郊祀祭坛以及各祠庙的鼎彝名目;下卷则记载分赐给各衙门及佛道二教祠堂的鼎彝,其它款式的补铸鼎彝也一并记于此卷中。在每卷所载的器名后,分别置有各款的简略说明,后一页题有两行小记,共计十七字,“司礼监臣张斌颁赐大明邓玉函抄此书录”。《沈氏宣炉小志》佚名撰,庚午年(1930年)春天。书前有张寿龄题字:“戊辰之冬天,涉园校勘印《宣炉图谱》既竟,又得《宣炉小志》旧抄本,首尾完善,于考订宣炉颇到之处,且于炉色剖析尤当,不知作者是谁,不知作者何人,仅于结论有(沈氏子云),而其名又佚,殊可惜也,今涉园并印附入,他日得悉姓名,再补志之。庚午春张寿龄并志。”此文文字虽不长确有自己到见解,并分为九部分(叙炉略旨)、(炉式)、(炉色)、(铜质)、(论新旧)、(论大小)、(火候)、(乳炉)、(结论),是玩炉者自身经验的一种总结。《宣炉博论》项子京(元汴)撰,原为《宣德鼎彝谱.卷末.宣炉博论》,为宣德鼎彝谱跋文近2千字。《宣炉汇释》十二卷、仁和.邵锐茗生撰。书前有序“昔杜茶村尝恨宣炉无专书记载,虽图谱有三,而八卷仅传,其图且轶,俗子臆遂多耳食;癸亥戊辰家大人迭得廿卷、三卷二谱,绘录稍精,真赝不辨。其他散见记录者,要皆零篇碎简,略具一斑;锐好古成疑,趋庭习训,于宣炉别有痂嗜,课余之暇随侍,安车放观列肆,每逢妙制,辄复易归,十稔以还,得炉半百,曾寓目者,更数倍焉,耽玩既深,真伪略识,尝概夫宣炉之难得而易失,难完而易毁也,又概夫三年以后所铸之谱录无存,传记阙如也。因趁闲居,撰成专集,综核名实,则采众云,论别精粗,亦纾已见,道历试之所经,备考藏之作的,更将内府及诸家所藏真仿各炉,择其款式特异者,各为图说,附之卷尾,续前谱之不详,启昔贤所末发,留真此日,重范他年,全书都五万字,分十二编,名之曰(宣炉汇释),爬罗虽力,谫陋犹凭,隐器秘文,恐多弱轶,大雅鸿达,倘有感于声气,竞辑完书,则此《释》之印,清当嚆矢,匪惟炉学之光,抑亦锐之幸也。作叙曰。”全书共分十二卷,篇释铸、第二篇释鼎彝、第三篇释耳边口足、第四篇释款、第五篇释色(附声)、第六篇释他器、第七篇释宣厄、第八篇释仿宣、第九篇释藏玩、第十篇释谱录、第十一篇释闻见、第十二篇附录。《烧烧新语》清吴融撰,32篇、作于乾隆十二年,抄录于王世襄《锦灰二堆》《古玩指南》(宣德炉)赵汝珍撰。第六章宣炉,节宣炉概述、第二节宣炉何以必炼、第三节宣炉之仿制、第四节宣炉之伪制。第九章宣德炉谱辨,第十四章杂辨。《台北故宫文物月刊》《大明宣德炉》张光远著,第三卷第八期1985年11月。《台北故宫文物月刊》《鉴金大明宣德炉》张光远著,第八卷、二期1990年4月5日。《故宫历代香具图录》陈擎光著,台北故宫博物院1994年1月出版。《大明宣德炉总论》陈庆鸿著,巨光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双清藏炉》黄光男著,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4月出版。《香薰香炉暖炉》林博佑主编,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2000年4月出版。
二、宣德炉由来香炉的出现代表了生活与文化结合,从焚香来驱蚊虫避秽,发展使用炉具,渐发展到炉具上造型争奇斗艳这是一种文化的基垫和孕育所产生出来的。中国人在室内焚香使自战国或更早,但专为焚香而设计的炉具却迟至汉代才出现,汉代香炉中的是“博山炉”,自汉代起历代均有各式各样的香炉出来,金、银、铜、铁、瓷、石等等。古人爱闻气味,汉代宫中的“博山炉”即为香炉之始,在此炉中燃焚香料,即见青烟由盖孔栩栩上升,香气四溢,如通神明,大爽身心兼驱蚊虫。宣德炉应承此俗,并以作郊坛,太庙及内廷祭祀焚香的礼器为主。自明清以来,不论庙宇及民间古老厅堂供案上,到处却有大小香炉陈设,使得中国古代的铜器仅剩这的实际效用了。宣德炉是明宣宗年间的产物,宣宗在位只有十年(1426—1435年)号“宣德”。宣德三年(1428年)初,宣宗收到泰国王刺迦霭进贡来的数万斤精美的“风磨铜”。宣宗为改善郊坛、太庙及内廷所陈设的鼎彝祭器,即于三月初下旨,敕令工部及礼部等官员,利用贡铜,铸造制成鼎彝之事。
三、宣德炉样式由礼部尚书吕震会同各臣遵旨从《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诸书中所绘的铜器中选出88种,又在宫内所藏宋代柴、汝、官、哥、钧、定等窑瓷器中,选出了样式之典雅者29种,共计117种。这其中有鼎、炉、鹤、鬲、簋、甫甚至几形等器,彝是泛指祭祀的用器。这些是鼎彝后来世见以炉为多,所以只称“宣德炉”,其实并非都是炉,也许大多数人根本不知宣炉还包括鼎鬲、甫等形状,然而真正值得观赏收藏的炉,却只有二、三十种。其中主要的有,鼎炉、彝炉、鬲炉、敦炉、乳炉、钵炉、筒炉等样式。宣炉即然都是深具法度的佳作,何以真正为人称道的只有二三十种?这是因为当时宣炉的铸制,有用来祭祀祖宗神明,及内府自用、赏赐臣下两种用途。祭祀神明的炉,往往因应其奉祀对象而特殊的形制,虽然款式精巧,却因为铸制花样的繁复及单一用途的性质,而缺乏放诸四海毕准的美感;至于内府供使及赏赐臣下的炉,样式都极为单纯,反而显得自然高妙,呈现出洗练的抽象风格,值得再四玩味。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篇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耳或腹部置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常见的有:1.蚰龙耳(图4)2.双鱼耳(图5) 3.朝天耳(图6)4.桥耳炉(图7)5.狮头炉(图8)6.素园鼎(图9)7.戟耳炉(图10)8.钵盂炉(图11)9.压经炉(图12)10.竹节炉(图13)11.法盏炉(图14)12.象首炉(图15)13.法桶炉(图16)14.夔龙耳(图17)15.朝冠耳(图18)16.鼓墩炉(图19)17.索耳炉(图20)18橘囊炉(图21)19四方炉(图22)20花式炉(图23 )。
四、宣德炉数量按图谱记载宣德三年六月由工部侍郎吴邦佐100多名铸工,开始铸造。十月初宣宗又御旨补铸一批,共历时五个月,到十一月中旬先后两批鼎彝便已铸制完成,宣宗非常满意,除对有关铸制的官员封赏外,宣宗在十二月一日又敕令补铸,件数大增竟在万件之上,到宣德四年才造完成。若除去乐器,兵器等外其真正算是“宣炉”鼎彝者则应在1万8千件。当年宣德炉除御用外也分赐给了诸王及臣下还有京内各郊庙祭坛,甚至各地寺院,分布非常广泛,然而在改朝换代之际,许多宣德炉不但佚散了,甚至被大批销毁,时至今日真宣德炉竟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竟然失落得无踪可寻。有学者怀疑台北故宫从北京故宫带过去的仅有的四件也有疑问。《宣炉汇释》中经宣德炉历来经历的灾难分为十种厄,1、即烧班厄:嘉靖、隆度年间以前,当时崇尚烧斑,所以真正宣炉被重新烧斑。2、本色厄:嘉靖、隆庆之后,又重新推重本色,又将传世宣炉烧斑及包浆全部去除,重新制作藏金色等铜炉本色。3、磨新厄:万历、天启年间过份追求铜质显露,所以竞相将真炉磨治一新。4、嵌款厄:宣德炉的样炉及无款炉,有许多是美妙的真品,后人取得后便凿空底部嵌入炉款。5、凿款厄:将无款的炉,加凿伪款,以便增价牟利。这种除宣德款外还有伪制正德、嘉靖、万历、崇祯、康熙、乾隆等。6、崇祯铸钱厄:《烈皇小识》卷六载崇祯曾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其中包括上古三代铜器及宣德年间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
外国人进入中国后大量收购青铜器包括宣德炉,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审美观,古玩商人竟相把旧宣炉磨成新炉,以博买家青睐。8、敷色厄:为迎合各时期鉴赏家对宣德炉的审美追求,狡猾的商人将磨新的各款炉,或是色皮剥蚀的旧炉,重新敷上潮流色皮,使得真面日被遮掩。9、凿底厄:宣炉珍品重量与黄金相同,一些世俗人怀疑是所铸,每每挖凿底部取样化验,使炉留下了凿痕。10、配环厄:宣炉的兽耳,大多衔有铜环,流传到后世很少有完整的,后配之环大多成色不同,有些装配时无意间伤了炉腹或兽耳。除此十恶以外,宣德炉近代还受抗美援朝、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等影响,所以500年来至今真的宣德炉是如此罕有可贵。
五、宣德炉的制作工艺宣德炉是用失蜡法铸造的,主要以“风磨铜”及锌、锡等合金原料,也有传闻说是金银等33种贵重金属矿物制成,但明代《宣德鼎彝谱》等书中并没有记载,只是清代以来的书中有所见闻。“风磨铜”及合金原料经过十二炼,少也得六炼才可铸器,因此每斤铜液烧到十二炼时,只剩四两精铜了,采用失蜡法铸造,后又经杨木炭磨光处理,经工匠精心做色,使它更加,所以铸出的宣炉铜质也就特别精美有珠宝的光彩手头份量重。
六、宣德炉颜色
宣德炉本身端丽无俦、浑样天成的色皮,才是令诸家赏玩时擎为天人的主因。昌襄《宣德炉哥注》:宣炉妙在色。假色外炫,真色内融,从黯谈淡中发奇光,正如美女子肌肤柔腻可掐。宣德炉的色皮,可谓变化万端光是著斑色便有:葡萄朱砂斑如铜绿色、石青斑、石绿斑、黑漆古斑、,枣红色、桑椹色、猪肝色、翡翠绿色、茶叶末色、水银古色、藏经纸色、土古色及鎏金、渗金、洒金等。造成这些不同的色泽,是用各种不同颜色精工料染制出来的。其间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涂色与烘烤,才能将色料沁入炉体,有的像使全器贴附一层梨皮,或像包裹一层粟壳,除此以外还有镶嵌金银或鉴金渗银的。铸工逐件黄时染制,将宣炉本色完全包裹起来,器表便覆盖一层坚实入里的“皮色”,后打上一层白蜡罩护并使其宝色内涵,珠光外现便告完成。即使用利刃去剔它,也不容易利脱皮色,同时铜体本身隐藏在皮色之内,未与空气或水气接触,也就不会有生铜锈及铜器病的顾虑。文献中有很多古人称美宣炉炉色的文辞。如项元汴《宣炉博论》说:宣德铜炉将宝石般的锋芒内敛其中,只现出温润如珠玉般的光泽,虽是谈雅庄穆,而其中玉粒金屑的采饰,则在炉身的肤理间隐隐呈现,仿佛融雪时的冬日清晨,或是夜晚的雪光一般,晶莹柔润,映照四方的光华,绝非其他的鼎彝所可以比拟的。
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宣炉中只有颜色是一般炉品所伪造不来的,炉色看来黯淡无奇,但是却隐隐透出奇幻的光彩,仿佛是柔腻而肤触的活物般,如果逼近来看,好像是肌肤一样的鲜活,若用温火烧炼,炉色就会幻化成绚烂多变的色彩;如果是伪制炉,外表看来虽然光彩夺目,但是实际铜质的肤理却是乾藁而缺乏柔润的光泽。昌襄《宣炉哥》说:宣德铜炉奇妙的地方在于颜色,伪制的色皮外表炫眼夺目,真正炉色却是揉纳于铜质中,从黯淡的表皮内发出奇特的光芒,就像是女子鲜嫩的肌肤一样,柔软细腻似可捏掐。……本色较淡的铜炉,是属于晚期所烧的炉色,此时铸炉已经纯粹是利用铜的本质来烧练炉色,所以炉色愈是浅谈,反而愈能显现出铜质的精采。沈氏《宣炉小志》说:炉色虽然有青赤白黑等的分别,实际上铜质只有青、黄、赤三种颜色,而没有黑、白这两种颜色,那种炉身纯黑,俗称“黑漆古” 的颜色,是由青、红两种颜色的铜,经过长久的烧炼所结合而成的新颜色。白色则本属于黄铜色,愈经过烧练而颜色愈谈,看起来十分的古雅庄穆。炉色是依铜质而定,铜质匀嫩者虽佳,若颜色与铜质不合时,一经火练就变化;铜质纯净者虽属,如果铜质和炉色不能相合时,长时期地用火功烧炼,反而更道致色泽枯死。这是因为铜质与炉色是息息相关的,伪制的铜炉因为色皮掩盖了铜的本质,所以由色泽的死沉或是鲜活来区分,就非常的清楚了。(粟皮色)、(茄皮色)这两种颜色铜液中掺入了三分铅;(棠梨色)在铜液中掺入了五分铅;(褐色)、(藏经纸色)两种分别掺入铅三、四分之间。以上各种铜炉,都等到铜质炼得非常时候,才会显出光润的色泽。
《宣炉汇释》还将宣德炉颜色分别诠释,大约有三十种:(斑色方面)仿宋烧斑色、仿古青绿色、朱砂斑、黑漆古斑、葡萄斑,(皮色方面)枣红色、猪肝色、甘蔗红、海棠红、桑椹色、石榴皮色、茄皮紫、珊瑚色、杏黄色、蜡茶色、粟壳色、棠梨色、秋白梨色、骆色、褐色、善鱼黄色、藏金色、绿色、鹦羽绿、秋葵花色、茶叶末色、蟹壳青、水银古色、鸡皮色、覆于色等等。具体那种颜色为尚品各家说法不一。
七、宣德炉的铭款
大多数宣德炉款铸在炉外底正中央,也有炉前的口下居中处,或几炉的一侧,极少有在内底正中。铭款均为阳文,其字体据《图谱》摹传有二种,其一是小篆铭款,有单字作“宣”或再加框的,有二字直书作“宣德”或加框的,有四字直书作“宣德年制”也有四字作一行的,其二是用欧阳询体楷书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有一行直写的,有一行横写的,而绝大多数为长方印款三行六字排列(图5)。铭款不论是小篆或楷到式的“德”字,其中的“心”上一横笔都被省略,这可能是因尊宣宗皇帝之故而特予讳省的,由此德字的省笔特徵征,也被引为鉴定真伪宣德炉的凭据之一。
如何辨制识印款真伪,是所有玩家的难题,因为并非落款“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即为宣德皇帝所铸炉。这是广大玩家的共识。《宣炉汇释》中记载了二十九种款样可提供大家参考。分为一、二、三、四、六、八、十、十二、十六字款(图6),还有蟠螭款、太极款、圆花款、嵌款、李澄德款、且闲主人款等。
八、宣德炉仿品
宣宗虽在前后一年间敕令工部铸制了大量的宣德炉,但当时分赐到皇宫之外者不过几千件,有些还不是炉,而被赐的对象都是王公文武大臣、官府衙门,以及各地有名佛寺道观。此后自然还有臣属会因功受到赐炉,但一般小官仕绅,以至民间大户,却是风闻而难得一见。于是一些原来主管过司铸的官员们为谋私利将那些解散了的铸造工匠重新召集起来,按照当年铸造工艺仿制,抛售于民间,从此开民间仿制之凤。当时原工部侍郎吴邦佐仿铸的宣炉为,可与宣德三年铸造的宣德炉媲美,但这绝不能列为真宣炉。据晚明天启时(1626年)项子京的《宣炉博论》称,当时真正的宣炉绝少,赝品到处都是,大概十炉九伪,所以真炉可价比氏壁。在万历末年(约1614年前后)南京甘文堂,能仿铸一种猪肝色的乳足炉,另一位比甘氏不差的是苏州周文甫,饥仿铸鱼耳及蛐耳两种炉,他晚年所铸者已以与真器相差一等,当时亦被人搜购一空,价钱可达真炉的一半。清代以来,民间普通存在造伪者到处都有。经常能见到的还有正德、景泰、崇祯、康熙、雍正等年款的炉制做也很精细。从明到清由于文人雅士对炉的衷爱,还出现了大批文人私家铸制炉,其款式质色也称得上是佳品。如:琴书侣、玉堂清玩、仲师记、树德堂、品竹斋、宝鼎、赏心、清玩、王旭、杲竹山房、乾清宫、正德年制、松月侣、杏朴斋清正主人等等上百种之多。
九、宣德炉的鉴别
宣德炉自宣德三年以来几间,由于民间大肆仿制、工艺技术也不断提高,时至今日那些原藏宫禁民间的宣德炉与民间仿品混杂一起,以至鱼目混珠,难辨真伪。难怪有些说,距今二千年前的商周青铜器到处可见,距今500多年前的宣德炉难见,真让人费解。我认为真宣德炉的鉴别应遵循以下要求:1、式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所列的117种样式,古朴典雅,追求纯朴美。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价值要比普通重的高数倍。2质铜质要精,当时是用“风磨铜”经过六至十二炼,同时加入金银等贵重金属,轻轻擦拭便泛出光泽,敦实而厚重所以手感非常重。铸工。真品铸工质量平均,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3、款铭款要清楚,结构严谨,字体规整,与《宣德鼎彝图谱》所载相辅。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铜炉的价值也越高。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
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
19世纪及以后,铜炉铸造的质量每况愈下,无论是包浆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值得一提的是带有“石叟”款的铜炉。对这类铜器的考证有不同意见:英铜器Rose Kerr在她的《中国晚期铜器》书中提出“石叟”是始于明代后期的一江南作坊的“商标”(Rose Kerr, Later Chinese Bronzes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London, 1990]);另一Paul Moss不同意,他在《第二青铜时代》一书中认为明后期的专铸“石叟”款铜器的作坊不存在,“石叟”是传说中擅长作银镶嵌铜器的一僧侣的别号。他认为带“石叟”款的铜器是19世纪的作品,本人认为石叟是宣德时期的人(其中藏有他的一个笔筒刻了188个字,落款是宣德七年八月制)。4、色外表色泽要美观符合《宣德鼎彝图谱》中介绍的颜色,鎏金或洒金宣炉金水很厚,给人一种不同凡器的感觉。旧说有五色,分别为佛经纸,栗壳,茄皮,棠梨,褐色,其中以佛经纸色为。上海朵云轩95年拍品中有一铜炉(高19.2厘米),其色泽就能达到佛经纸色(仅供参考)。此外,一些使用了特种工艺制造的洒金、错金铜炉,其价值要比一般的铜炉高数倍。宣德炉色质
宣德铜炉经6炼到12炼之后,基本接近纯铜,所以颜色为紫红色的,虽然添加了金银等材料,但数量较少,对制成品的色质改变不大。所以宣德以后的仿品在铸炉中不把金溶入铜料中的原因,而把金材料用洒金﹑鎏金﹑错金﹑割金等工艺装饰在炉表面,达到美观的效果。
宣德炉的表面经过长时间的氧化,形成金黄色的氧化层,这就是判别真假宣德炉的基本色调。宣德炉原料在冶炼过程中,合金成份的不同,也会造成宣德炉材料颜色有些差异,也导致这些铜合金表面的氧化层颜色的差异。但万变不离其中,真宣德炉的表面颜色与金黄色不离左右。
因此,要从表面颜色上判别真假宣德炉已经很清楚了。如铜炉表面氧化层颜色显黑色或黑色带绿,那是铜材料中含铅太高,不属纯铜;如铜炉表面生成绿锈,那是含锡太高,已接近青铜合金;如铜炉表面一擦就黄烂烂的,氧化层不致密,那是含锌太高,是黄铜合金。从表面质地上看,如被氧化的粗糙﹑不平,或者能见到砂眼等,那是黄铜合金铸造或是粗铜铸造。5、浆外表包浆要古朴,给人以珠光宝器的感觉。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难看。6、损看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
炉是古代焚香烧炭之器,有熏炉、香炉、手脚炉之分。古人崇尚焚香,香炉用途极多,主要功能有三点:一是用来薰衣;第二是书房之器;第三是用来供祀神佛。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铜炉属焚香供祀之类,是专为郊坛大庙铸造的放在祭祀案桌上的供炉,宣德炉选料考究,做工精美,款式古朴典雅,当时就十分珍贵。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时期,宣德炉的色彩丰富,它以紫红色为基调,有褐、青、绿、红、蓝、黄、白、金等数十种颜色。炉的构造由炉耳、炉身、炉足三部分组成。炉耳有:象耳、狮耳、环耳等,都成对置于炉身的两侧。有的炉不饰耳,炉身光素不作纹饰;有时还在炉身外部敲上些小块金箔。宣德炉炉壁厚重,拿在手上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款识规范端庄,大多落于炉外底部。据记载:宣德炉仅在宣德三年铸造过一次,一共5000只,以后就封炉不铸了。由于宣德铜炉名冠天下,所以后世多有仿制,但是无论怎么仿,它的颜色、铜质都与真正的宣德炉相差甚远。
十、养炉
收藏宣德炉,主要欣赏的就是造型和幽雅铜色,龙以不着纤尘,润译如处女肌肤,精光内含,静而不嚣为贵。这种颜色的产生主要以铜质的含量不同而展现的色彩不同得到收藏者推崇。收藏家王世襄先生曾撰文,提出一种看法,他认为铜炉的美包可以经过炭墼烧热,徐徐火养而成。铜色在火养过程中出现变化,越变越耐看,直到。烧炉者正是在添炭培灰,巾围帕衷,把玩摩挲中得到享受和满足。王先生介绍了《烧炉新语》共32篇,篇名如下:炉说,论铜色不可制,急火烧炼法,制造烧炉具法,打磨香炉法,烧练方砖法,制造砂法,洗油头发法,急火烧炉分上中下三法,论红藏金结雾法,论水乍白结雾法,论墨漆古结雾法,论水查白结雾法,论秋葵结雾,论黄藏金结雾法,论蟹壳青结雾法,论苹果绿结雾法,论藏锦色结雾法,论铜质老嫩难结法,做橘皮炉法,打磨橘皮糙熟法,退炉法,煮花纹炉法,论各炉款式结法,揩抹香炉法,论炉清水做色之辨,论北铸假色难成,下炉色免磨法,制造养炎罩式法,打炭墼法,洗除斑点法。此文收录在王先生《绵灰二堆》中。
宣德炉收藏很有讲就,经常把玩,不能放在潮湿的房间,保持室内清洁十分重要,空气污染的地方宣炉也容易生锈,把玩香炉手中不能有油渍和污渍好带上纯棉手套,宣德炉为陈设品不应长期放在裹盒内保存。
总结:综上所说辨别宣德炉的真伪主要看七个方面:
1、看包浆、真品包浆温润,宝气内蕴,长时间不变。伪品包浆枯藁,有的象油漆,越放久越难看。
2、看铸工、真品铸工质量平均,铸工相当精。伪品铸工不平均,有地方好有地方差,或者铸工粗糙。
3、看铸款、真品铸款字体有力度、大气磅礴,局部规整,结构紧密,铸工精美,伪品字体松散,越看越不舒 服。
4、看磨损、真品有自然均匀的磨损,特别是在足底。伪品无磨损或人为打磨。
5、看重量、真品比重接近黄金比重,看上去不重,上手很沉。伪品上手比挍轻。
6、听敲声、真品敲声清脆,悦耳悠长,伪品声音沉闷。
7、不生锈、真品由于有「皮色」罩在铜体之外,隔绝空气,故表面不会生锈。伪品表里都是锈迹斑斑的。
此外,宣德炉造型以古雅浑厚为上,有耳足的比无耳足的要好,铸工越精越好。以大小而言,径8-12厘米的炉常见,属于小号;径15厘米左右的炉是中号,数量比小号少,但价值比小号高;而径大于20厘米的炉是大号,工艺精者稀见,价值也很高。在同样尺寸的情况下,炉越重价值也越高。宣德炉的款,铸得越精越奇就越能帮助断代,而同时这样的铜炉价值也越高。
宣德炉在明、清以及民国均有铸造,但如何判定年代的早晚呢?从整体造型上来说,明代铜炉的整体风格是雅致、浑厚。发展到明末清初和清早期,铜炉依然浑厚,但不及早先的雅致。时至18世纪,风格开始趋向纤弱,在造型和装饰上力求变化,有的也雅致,但总体上浑厚不足。19世纪及以后,铜炉铸造的质量每况愈下,无论是包浆纹饰造型都比前期的差。
大明宣德炉出手
规格数据
此炉为大明宣德时铸造,这一点从款识上可以看出。宣炉的款识以魏碑笔法书写,而魏碑的”德”字中间没有一横。此炉器形适中,包浆淳厚,自然。双龙耳姿态飘逸张扬,圈足古重朴拙。纵览全器,富丽堂皇,葆光斑驳,实在是宣德炉的之作,可登大雅之堂。传世铜炉包括两岸故宫藏品,出其右者亦是寥若星辰,。
历史成交
成交数据
2008年春季拍卖会创新高拍卖纪录,一件明朝宣德年间的三足盖炉以1.168亿港元成交(含佣金),刷新了中国金银器世界拍卖纪录。